蔡愛蓮牧師榮獲第6屆原住民族語文學獎

●本文為「台灣教會公報」報導 https://tcnn.org.tw/archives/41016
2018年8月23日

(相片提供/蔡愛蓮)

(相片提供/蔡愛蓮)

【林婉婷採訪報導】2年一度的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獎今年邁入第6屆,本屆入選作品共有30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蔡愛蓮繼第5屆之後,今年以南排灣族語翻譯安徒生兒童文學名著〈國王的新衣〉(vaquan a itung nua mamazangiljan)再度入圍,並在母親與手足的陪伴下,出席8月18日於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區湖畔講堂舉行的頒獎典禮。

(相片提供/蔡愛蓮)

(相片提供/蔡愛蓮)

〈國王的新衣〉幾乎每個人耳熟能詳:傲慢的國王穿著「只有聰明人看得見」的華服、實際上是光著身子上街巡視,百姓礙於國王的權威不敢多言,最終有個單純的孩子揭穿國王被欺騙的真相;故事點出「切勿自以為是」的寓意。

蔡愛蓮表示,當初選擇這篇故事進行翻譯,是因為排灣族也有階級制度,在意境營造與轉化的想像上更為有趣,故「國王」是以南排灣族語「頭目」(mamazangiljan)做翻譯;且不少傳統原住民族口述故事來自頭目家族,而翻譯〈國王的新衣〉則提供平民角度的故事觀點,對習慣傳統故事的族人而言是種突破。另一方面,現代人使用「國王」一詞也可廣義視為掌握權力且自大的人,搭配〈國王的新衣〉故事本身的揶揄意味,也能啟發讀者省思。

與安徒生童話一樣,排灣族也擅長在故事裡隱藏人生教導,蔡愛蓮舉例:排灣族琉璃珠串項鍊分短頸鍊與長鍊,每顆琉璃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如長鍊中有一顆珠子稱作makacaingaw(俊傑之珠),故事是一對相愛的青年結婚生子,孩子卻是「柚子」,部落的人譏笑他們是「柚子父母」,於是夫妻將孩子藏匿在箱子裡。但是過些日子,柚子旁出現很多makacaingaw,那些珠子化成人的手腳並與柚子連結,最後柚子成為「男孩」,男孩長大後俊美又智慧,成為受到敬重的人。這個故事傳達不得輕看自己也不能看不起別人的道理。

蔡愛蓮提到,翻譯文學的困難在於文化差異,使得有些詞語難以找到相對應翻譯,有時甚至要創詞。例如童話故事常出現馬車,但排灣族沒有馬車,就必須創詞,且創詞也考驗翻譯者的表達是否符合「信達雅」原則。參與族語聖經翻譯的蔡愛蓮也將經驗融入文學翻譯,「聖經翻譯的基礎能增添我的自信,更能掌握文字的應用。」而同在族語聖經翻譯的夥伴與前輩,也都是她請教與討論的導師。正如族語聖經翻譯時,人名地名等會採用原文音譯,蔡愛蓮入選第5屆原住民族語文學獎的翻譯作品〈灰姑娘〉就是以Sindirilla表示。

雖然這一代的部分成人或許因為對英文不熟悉,而不能習慣原文音譯,但考量到英文教育普及,現在的孩子們長大可以讀懂,所以原文音譯在教育傳承與保持原意上有其重要性。且根據族語聖經翻譯經驗,翻譯時除中文譯本,也會參考英文本和原文本(希伯來或希臘文),排灣族語文法與英文或原文文法反而更接近。

南世教會也很重視兒少母語教育。除了拼音教學,從幼稚園到國小課輔班,小朋友們都要背誦母語主禱文和使徒信經。蔡愛蓮回憶,主日學去部落探訪時,小朋友們以母語主禱文為長輩們禱告,長輩們聽到熟悉的語言,都感動流淚,這對孩子們學習母語也是很大的鼓勵。教會也設法多使用母語,例如主日禮拜程序單以華語和排灣族語雙語呈現;約5、6年前開始,講道後請小朋友母語朗讀一句經文作為信息分享的回應;家庭禮拜時也會多多使用母語讀聖經。

(相片提供/蔡愛蓮)

(相片提供/蔡愛蓮)

蔡愛蓮的願景是南世村成為人人使用母語的部落。她強調母語教育需要全教會與全部落共識,雖然華語溝通方便快速,但還是要積極建立母語溝通機會。例如小孩子幫家長跑腿時,家長與商家都可以使用母語與之交談,增進小孩子的母語實際應用能力。「家庭」是母語學習的第一現場,蔡愛蓮特別感謝母親的栽培,並堅持在家裡就要說排灣族語,營造母語學習環境,「幸好媽媽是個堅持說母語的人,原住民族語文學獎應該頒給她。」

今年度原住民族語文學獎入圍作品30篇,有不少來自尚未被認證的族群,例如道卡斯語、巴宰語、噶哈巫語等。蔡愛蓮笑稱自己已是老手,樂見更多年輕人投身族語文學領域。過去不少長老教會牧長也是獎項入圍常客,例如第1屆受獎牧者是吳明義、林清盛、林約道、林茂德,第2屆有林約道、顏約翰、賴阿忠、林清盛,第4屆為顏明仁、余榮德、星・歐拉姆等人。然不論是牧長親自執筆書寫母語文學,抑或在教會藉由事工推展母語教育,長老教會應持續投入保護母語相關運動,亦是完整台灣族群文化多元。

飛逝的影兒

●作者:蔡愛蓮(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

攝影/蔡愛香 南世教會幹事.玉神道碩生

攝影/蔡愛香 南世教會幹事.玉神道碩生

參考經文《 詩篇144篇》
上主啊,人算什麼,祢竟關懷他?必朽的人算什麼,祢竟眷顧他?他不過像一口氣息;他的歲月像飛逝的影兒。(詩篇144篇3~4節)


5月中,在台灣綜藝界發生一件令人不捨的事,就是痛失一位奇葩人物「豬哥亮」。豬哥亮堪稱台灣家喻戶曉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從一個原本沒沒無聞的幕後舞台工作人員,躍上舞台成為一線的主持人,坊間也出了不少他主持的搞笑節目錄影帶,確實帶給社會許多歡笑。然而,豬哥亮早年因沉迷賭博,深陷賭債催逼,而曾消失於螢光幕前,為了躲避賭債而流落各地,生活潦倒,陷入窘境。

豬哥亮在螢光幕前帶給人歡笑的背後,卻有著滄桑的人生。尤其從媒體報導,看見他陷入親情與朋友關係的糾葛──渴望得到女兒諒解、重修父女感情;希望被曾經得罪過的朋友重新接納;期盼藉由再次復出,能償還所有債務。就在豬哥亮努力重回主持界,並再次風光於螢光幕前時,卻發現罹患癌症,又因延遲就醫致使病情惡化而辭世。豬哥亮的親友,甚至粉絲們,都對他的辭世甚感不捨。

人的一生短暫難測,就如詩人的感嘆:「上主啊,人算什麼,祢竟關懷他?必朽的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他不過像一口氣息;他的歲月像飛逝的影兒。」(詩篇144篇3~4節)

相對的,豬哥亮有一個藝人好友余天,是他在綜藝界的好搭檔,兩人關係好比親兄弟,卻因彼此之間發生嫌隙,而使兩人關係幾乎決裂。但余天後來信主,當他得知好友生病,不忍他的處境,因此憑著信仰不計前嫌,重新調整彼此的關係,用真心關懷陪伴豬哥亮在世上最後的日子。這兩位被大眾封為「天王級」的人物,綜藝界就好比是他們的王國一樣,但這兩個綜藝天王,卻因各自不同的信仰,而有不同的結果。

當我們認清人生的短暫及人生命的有限,在如飛逝影兒般的生命中學會依靠上主,我們將能體會詩人對上主的頌讚:「祂是我的力量,我的堡壘,是我的避難所,我的拯救者;我投靠祂,向祂求庇護……尊上主為上帝的人民多麼有福啊!」(詩篇144篇2、15節)

默想:
你曾否真正想過:人是何等卑微,但上帝卻眷顧了我;人是何等渺小,但上帝卻依然對我不離不棄?

祈禱:
親愛的主上帝,感謝祢揀選我們成為的祢的兒女,並應許要拯救我們。求祢讓我們不為順境而驕傲,也不為逆境而感到沮喪,因為確信祢與我們同在。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本文轉載自:每日新眼光讀經201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