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開燈了,灑了滿屋的故事彩虹~/玉神信徒神學班課程第四次<屏東區>

藝廊

這相簿有 10 張相片

【蔡愛蓮臉書】 玉神信徒神學班第四次上課,同學們已經開始上台報告自己認領排灣族文學素材的期中報告。 1.達步呢步呢:報告自己的名字由來及做夢看到vuvu吩咐他用族語名字,並正名恢復族名為Tabunbun。 2.詹艷艷:分享自己的族名Maljevljev傳說中的從太陽孕育的公主名。Maljevljev也是夕陽浸入大海的當下,晚霞美景。 3.許素珍:分享Muakakai神奇又曲折的傳統故事。 4.歸麗卿:一首讓大家很有感的新詩-天空開燈了。 課程還沒開始,就在同學們講述自己生命中的文化素材感動了。 ★學生李瑞華姊妹的迴響→http://paiwan.com.tw/ljumeg/?p=4040        

最美的永遠是過程不是結果/玉神信徒神學班課程第三次<屏東區>



玉神信徒神學系今晚第三次上課,主題是聖經故事文本與排灣族傳統故事素材;聖經文本用大家最熟悉不過的「浪子回頭」故事,路加福音書15章11-32章故事,主耶穌講的三個比喻之一故事,從同學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與註腳,這就是故事的魅力,同樣的故事內容,卻讓不同聽眾有不同的理解與感動。
排灣族的故事素材,以大家也熟悉的「秋古秋古與卡拉魯拉魯」繪本為例。建議同學們開始思考,屬於自己的故事素材,從故事的人物腳色安排,引言(故事如何進場),故事的衝突(高潮)及結尾藝術…,編織屬於自己的故事內容。在思考自己的故事素材,如何與聖經中的相似故事對話,適用哪段聖經節分享等等思考。
課堂最後二十分鐘,五人為一小組,討論如下內容:
1. 你知道的排灣族傳統故事有哪些?
2. 比較聖經故事與傳統故事的文本,相似與相異在哪裡?
構成故事文本的條件有甚麼?
3. 從傳統故事中提出相關聖經與分享可用的聖經節。
果然,課程最美的永遠是討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五個小組短短時間內,提出五個不同的故事內容,並提出各小組的聖經節。從第一組很有畫面的小孩出取買東西,買來的幾樣東西,卻因為沿路遇到的情況,將所有買到的東西,一一送給需要的人,有趣有活潑的有趣故事。第二組是現代版的浪子回頭的故事,是個懸疑又有力見證故事。第三組是另一個版本的Mautjukutjuku kati Sakaljaljuljalju姊妹愛上同一個Sakuljeljeljelj男人的故事。第四組是Tjugelui kati Ngangai人變成鳥的傷心故事。第五組是以德文村的天鵝湖之Tjuku kati Djupelang與白髮老人的故事。
排灣族故事的素材,是這般的豐富,每一個故事就如今天課堂上,同學們說到過去,不禁然微微唱起的Maru rasaras a timintim a djinuljur, izua men itu vavucungan. (高貴典雅的黃水茄排排放,我們卻排在不起眼的結繩處); 又如Maru vaqu amen a inalim i sazazatj. (我們就如被遺忘於小米田某個角落的小米),唱小段情歌,全班同學靈魂都活起來了,三小時上課時間,感覺有點短;夜深了,感覺故事還在心裡繼續延燒。
PS.玉神信徒神學系課程《三》

無愧的使命/玉神信徒神學班課程第二次<屏東區>

蔡愛蓮臉書同步】

◆排灣中會信徒神學班第二次上課與學生合影(每周四晚上7:30-10:00於三地長老教會)-聖經文學與排灣族文化素材(實踐神學)/蔡愛蓮 牧師

排灣中會信徒神學班第二次上課與學生合影(每周四晚上7:30-10:00於三地長老教會)-聖經文學與排灣族文化素材(實踐神學)/蔡愛蓮 牧師

總是認為文學紀錄是當代基督徒的信仰使命;因為過去的傳統生活是全家朝夕相處,部落族人共同晨曦起身農事,落日共膝閒聊長談,老人家有口傳分享故事的場景。如今,擁有傳統知識及傳說故事的寶藏的老人家,面對不得不向都市移動居住的後輩,老人家也許內心有很多故事,卻已經沒有聽眾的遺憾。
漸漸地,原住民青年想尋根—找回自己生命的淵源;事實上我們的青年要走上國際化,就必須擁有文化主體性,國際舞台在表現的是自我文化的獨特性,沒有文化內涵,沒有語言基礎的民族,就沒有任何立場談國際交流,這也是現今青年的遺憾。
台灣原住民學子,未來必定會極力找回過去傳統的文化、歷史、神話、祭儀等,拼湊散落不全的部落故事。
試想今日原住民原貌早就模糊了,已經失去傳統的生活環境,又急速面對現代化的生活衝擊,我們已經無法回到原點思考傳統的生活方式或各樣祭儀。而夾在過去與未來的關鍵點,當代的基督徒,特別擁有與耆老對話能力的我們,並且可以用文字記錄的族人(約50歲以上的族人),這是我們的當代使命;當用跑100公尺的速度,爬小徑的專注,用打小米的力道,收集、紀錄、詮釋我們的語言與文化,讓我們無愧於自己。

玉山神學院信徒/長執神學系 (第一次上課)

藝廊

這相簿有 5 張相片

【蔡愛蓮臉書同步】 人生命有限,而神的恩典夠長;在有限年歲中,做比自己生命更長久的事情—用文字記錄你的美好文化、生命故事與你的信仰見證。 ≒≒≒≒≒≒≒≒≒≒≒≒≒≒≒≒≒≒≒≒≒≒≒≒≒≒≒≒≒≒≒≒≒≒≒≒≒≒≒≒≒ 2019年度上學期玉山神學院信徒/長執神學系 (第一次上課) 課程科目: 聖經文學與排灣族文化素材《一》 授課老師: 蔡愛蓮(Ljumeg Patadalj)牧師 (達瓦達旺教會駐堂牧師) 上課地點: 三地門長老教會 上課時間: 每週四晚上 7:00-10:00 (2019/10/24-2020/1/16) ≒≒≒≒≒≒≒≒≒≒≒≒≒≒≒≒≒≒≒≒≒≒≒≒≒≒≒≒≒≒≒≒≒≒≒≒≒≒≒≒≒ 約伯記19:23-24「23我多麼希望有人記得我說過的話,把我的話都記錄在書本上!24或用鐵雕刻,用鉛灌注,刻在磐石上。」23 Kavalanga nu izua a nakipaqenetj tua ku siniqaqivu a kai, sa vecikan a pitua vavecikan. 24 Kavalanga nu izua penatjez tua … 繼續閱讀

2019年聖經公會翻譯人員遊學之旅(11)~貝多因人與帳篷

藝廊

這相簿有 30 張相片

【本文與本作者臉書同步】 ◆日期:2019年10月4日(五) 貝多因人與帳篷 在一眼望去都是曠野,體會亞伯拉罕帶著全家的走在無際曠野是多麼需要信心。來到貝都因人的帳篷區,是今晚要留宿之處。貝都因人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遊牧生活的阿拉伯人,「貝都因」在阿拉伯語意指「居住在沙漠的人」。直到如今百分之60的人已經有自己社區居住,但仍然有百分40人他們過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住在隨時遷移的帳篷。他們表示習慣寬廣為家,游牧為生;而貝都因人的民族是特性是好客,住在無邊的曠野,如果遇到駐留帳篷人家,一定款待並留您住宿,似乎也能體會聖經中款待異鄉人的意義。

玉山神學院信徒神學系開學禱告

藝廊

這相簿有 7 張相片

玉山神學院信徒神學系開學禱告~ 經過三地門教會陳明光牧師用心計劃,排灣中會總幹事及委員強力推廣,今日晚上七時第一次課程說明及揭牌禱告。受到北排灣各教會的熱烈回應,感動長執、弟兄姊妹神學領域的求知渴慕。正如玉山神學院研究推廣中心主任林昌華牧師提到信徒神學班的意義說:做神學不能關在神學院做神學;而是要走到地方教會,用教會實際生命經驗,信仰生活素材成為做神學養份,在不同區域開課,用不同文化素材做神學,呈現多元的神學樣貌。 信徒神學班以四個領域–聖經、系統、歷史、實踐等展開課程,發展在地文化神學教育。本學期課程時間每周一、周四晚上7:30-10:00 周一 臺灣原住民學的神學思索(系統神學) 童春發 牧師 日本國際基督大學比較文化學博士 現任東華大學教授 周四 聖經文學與排灣族文化素材(實踐神學) 蔡愛蓮 牧師 台南神學院牧範學博士 現任排灣中會達瓦達旺教會駐堂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