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永遠是過程不是結果/玉神信徒神學班課程第三次<屏東區>



玉神信徒神學系今晚第三次上課,主題是聖經故事文本與排灣族傳統故事素材;聖經文本用大家最熟悉不過的「浪子回頭」故事,路加福音書15章11-32章故事,主耶穌講的三個比喻之一故事,從同學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與註腳,這就是故事的魅力,同樣的故事內容,卻讓不同聽眾有不同的理解與感動。
排灣族的故事素材,以大家也熟悉的「秋古秋古與卡拉魯拉魯」繪本為例。建議同學們開始思考,屬於自己的故事素材,從故事的人物腳色安排,引言(故事如何進場),故事的衝突(高潮)及結尾藝術…,編織屬於自己的故事內容。在思考自己的故事素材,如何與聖經中的相似故事對話,適用哪段聖經節分享等等思考。
課堂最後二十分鐘,五人為一小組,討論如下內容:
1. 你知道的排灣族傳統故事有哪些?
2. 比較聖經故事與傳統故事的文本,相似與相異在哪裡?
構成故事文本的條件有甚麼?
3. 從傳統故事中提出相關聖經與分享可用的聖經節。
果然,課程最美的永遠是討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五個小組短短時間內,提出五個不同的故事內容,並提出各小組的聖經節。從第一組很有畫面的小孩出取買東西,買來的幾樣東西,卻因為沿路遇到的情況,將所有買到的東西,一一送給需要的人,有趣有活潑的有趣故事。第二組是現代版的浪子回頭的故事,是個懸疑又有力見證故事。第三組是另一個版本的Mautjukutjuku kati Sakaljaljuljalju姊妹愛上同一個Sakuljeljeljelj男人的故事。第四組是Tjugelui kati Ngangai人變成鳥的傷心故事。第五組是以德文村的天鵝湖之Tjuku kati Djupelang與白髮老人的故事。
排灣族故事的素材,是這般的豐富,每一個故事就如今天課堂上,同學們說到過去,不禁然微微唱起的Maru rasaras a timintim a djinuljur, izua men itu vavucungan. (高貴典雅的黃水茄排排放,我們卻排在不起眼的結繩處); 又如Maru vaqu amen a inalim i sazazatj. (我們就如被遺忘於小米田某個角落的小米),唱小段情歌,全班同學靈魂都活起來了,三小時上課時間,感覺有點短;夜深了,感覺故事還在心裡繼續延燒。
PS.玉神信徒神學系課程《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