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學校的教材、教法 必須全盤檢討

不瞭解山地文化影響教學

許多老師常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山地學生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對山地學生來說,是挺不公平的。雖然,許多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山地學生智力測驗的得分,多半低於平地學生。然而,不能忽略的是,這些得分差距並沒有達到顯著性:更何況,這種經由西方引進的智力測驗,本身就含有語文、學習成就的成分。對於原本沒有文字或較缺乏複雜數學觀念的原住民,測驗成績當然會偏低。因此,我們不能貿然斷定山地學童頭腦簡單。

●參加越野賽,經常是個個有獎盃、滿載而歸。
●參加越野賽,經常是個個有獎盃、滿載而歸。

由於有這些刻板印象,許多在山地任教的老師,就比較偏向發覺山地學童運動、音樂、舞蹈、美勞等方面等才華,忽略或放棄其他基本學科的教學。如此,雖然可達到「適性教育」的理想,但是加強山地學生基本學科的能力,應該也是很急切;畢竟,這些孩子將來還是要下山進入「中原」,面對現實的社會。教育一旦囿於偏見而自棄其專業功能,一切教育活動將會減低其價值層次。
對於山地學生的心性特質、文化背景欠缺瞭解,也是教師教學不順利的原因之一。許多在山地任教的老師,常以教育平地學生的方式輔導山地學生,因此也就常遭到各種挫折。有一個實例:以前筆者服務的山地小學,有一位擔任中年級的女老師筆者抱怨:「山地學生真笨」,作文寫不出來,畫也畫不好。詢問後才發覺,她那一週的作文、美勞課都是以「龍」為主題。「龍」在山地是一個模糊、陌生的名詞,如果沒有具體或半具體實物來說明、解釋,學生如何能知道「龍」是什麼?代表什麼意義?如果主題換成山豬、獵人、百步蛇、豐年祭等較熟悉的砠像,學生將很輕易的寫一篇生動的文章、畫一張美好的圖畫,甚至用木頭來雕刻呢!

●山上的孩子們愛歌唱,聲音好聽。
●山上的孩子們愛歌唱,聲音好聽。

此外,教材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凡是在偏遠、山地任教過的老師,心裡都很清楚,如果以部頒課程標準來上課,許多學生往往跟不上進度;以目前山地學生的學業水準去適應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及教材,學生有很深的挫折感。曾有許多學者專家建議,教育部應重新探討這項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接納與關懷,激發山地學生潛能

針對教師刻板印象,欠缺山地文化背景以及教材缺乏彈性等問題,筆者提出一些解決方法。
首先,教師要革除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代之以「因材施教」「接納與關懷」等教育理念,使山地學生能獲得「正常」教育。老師也應多參加各種山地教學觀摩會,以增進教學經驗。
為了使老師能充分瞭解山地文化背景,師範院校應開設有關課程。分派到山地任教的老師,也應先施予職前訓練,使他們對山地文化內涵及山地學生的人格特質、行為模式有基本的瞭解。
在教材方面,各科教學應訂立合理的教育目標,與適切的期望水準,以激發山地學生的潛能。山地學生國語能力較弱,學校要在語文教學上多花些精力、時間,並介紹淺近的課外讀物供他們閱讀。教材內容應注意就地取材,善加利用當地鄉土教材,使學生能「由近而遠」逐步吸收知識。
許多山地學生畢業後不再升學,故學校應加強就業方面的輔導。有些山地國中的做法是融合技藝訓練和文化發揚,常邀請有經驗、有專長的山胞到校指導雕刻等傳統技能。
最重要的,教育行政機構應設立山地教育部門,負責研究山地教學、教材。各師範院校及省、市教師研習中心,也應成立「山地教育研究部」,從教學、教材上做專門的研究。如此,一方面可供在山地任教的老師有一研習場所,一方面可供教育當局在編定各科教材時,有個深入而客觀的依據。(兒童日報,教育大家談,1988.11.28)

回目錄

梁明輝競選2020山地原住民立法委員;現任屏東縣瑪家鄉鄉長;中國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