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作生產

最近常常被媒體問「紅藜有滯銷嗎?」很尷尬的是,我不是專家,也不是農民、商人,話說多了,會顯得說來輕鬆。但是我知道有一句台灣俗諺叫「菜土菜金」,意思是菜價有時帶你上天堂有時下地獄,實在很無奈。

是什麼原因造成蔬果價格劇烈的起伏?「市場供需」當然是最大的因素,所以專家會建議我們要學會「產期調節生產」,否則只會落入「漲價→超種→跌價→減種→再漲價→再超種」的漩渦。

然而,現在有一種所謂的「契作生產」,看來是農民、土地的福音,也是我們目前努力推廣、輔導的方向。

簽訂「契作」可以擁有保證價格,不用擔心種太多太少,但是,契作對於「交貨品質」的要求也相當高!

之前我們協助農民與義美公司簽約契作紅藜、小米、樹豆,保證的價格遠遠高出市場許多。我特別請教原因,總經理說「我只收你們原住民種的紅藜、小米、樹豆,並且用很高的價格收購,因為你們值得。但是,我也要求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土地,種出最好的農作物。我知道如此一來,你們會付出更多的汗水,所以我的收購價格高是很合理的。」「我要給消費者最好的產品,你們好好的種,種出最好的紅藜,全屏東賣給我都不夠。」

話雖如此,找到值得信賴的契作廠商可不是那麼容易。這時政府的角色就來了。

這幾年,我們一方面透過計畫給予農業技術訓練,一方面透過計畫購置機具設備,另一方面協助二級產品的開發,可解決囤貨的問題,也可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公部門的公信力以及農民組織的穩定性可以協助爭取到契作簽單。

但是,這其中仍舊有很多狀況。例如,加入組織的會員不見得會參加契作,因為不了解其中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一旦接受外面盤商所給的價格而自行銷貨,就又陷入了市場風險。

台灣面積不大,山上可耕作面積更是有限中的有限。我們無法擁有高產量,如果沾沾自喜反正賣不夠而選擇單打獨鬥,這樣永遠無法發展出市場高價精品,永遠無法靠生產獲得生活的良好報酬。

我並未投入農業,但在陪伴的過程中,看見成功與不成功的關鍵,深刻感受到了「生產集團化」的必要性,大家集合起來當股東,分擔成本與風險,共創經濟規模與通路,這不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榜樣。

不論咖啡、紅藜及其他作物,期待農民組織起來作為團結經濟,用最好的規格種出精品,我們應該要相信,山林土地是祖先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值得我們用最友善、溫柔的方式對待它。

【延伸閱覽請點下圖】

契作生產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