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教育的『最大』問題

【賴約翰師丈之平面媒體刊文轉製數位網頁系列文-原住民教育篇

cg1070506山地教育的『最大』問題
◆作者:賴約翰(滋膏)

《本文刊於山地文化月刊1988(民77).8.20第14期
筆者時任排灣族武潭國小教師。為本文懷念朋友故林天生老師,提供撰於當時的第一個個人網站「排灣族小米園」–懷念我的朋友林天生。最感動他的告別禮拜是,告別禮拜會場布置,清雅平凡,沒有豐功偉業與歌功頌德平凡中的平凡,一介平民,尊主為大。

楔子~

記得有一次與山胞立委林天生先生同行,赴中部苗栗參加一個基督教的信仰造就會──

路途中,話題到國家政策,社會群眾事件正反面觀點,現今之山地社會問題……等。車裡瀰漫著關愛之熱血,澎湃激盪著足以令人「窒息」。在未經意之時,林立委突然以疑異地口吻問道:

「約翰,你覺得我們山地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他這麼一問,我遲疑思索了一會兒,自認為任何問題的出現,在背後裡決非是單方面問題,而應包含了種種相關交綜複雜的因素。於是,自己根據此理念,以「試探」之心,為論理而論理發表山地教育問題種種癥結所在,而未歸納認定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林立委聽後,以斬釘截鐵的口氣說:「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本身!!」

聽後的剎那間,自己內心晴天霹靂般的驚愕著,在複雜的山地教育問題中,林立委居然就把問題網羅「定案」在「教師本身」四個字,似乎未免太簡單與太不公平……,林立委為人師之時的經歷,如何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另外其他讓老師「傷腦筋」之離鄉背景於城市求學的山地學子,對他們在學業品德的鞭策與異地生活無微不至的照顧,使得他所帶的山地班,化「朽木」為精雕之器,以致於至今桃李滿天下,甚至有的學生之成就,可謂青出於藍。並舉校指名道姓的引申中舉證於偏遠山區服務的教師,在其人熱忱的投入山地教育,而使山地學子在資質上精進與成果之例證。與對教師在山地教育上的服務精神和困難之責任範圍內,到底是否真的徹底進入問題內做個「解決者」深表疑異,而馭斥著常把山地教育歸疚於「教育設備不足」、「家長不關心」、「山地社會文化層面的低落」……等問題。

林立委以更肯定堅決的口氣說:

「唯有肯犧牲奉獻的老師,才能以其熱忱克服彌補教學設備之不足,唯有以傳教師奉獻之精神,不斷訪視學生家長疏通觀念,才能建立起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關心或對學校的信心,唯有教師不斷的以諄諄教誨,誨人不倦的精神,方能改變學生的氣質與培養讀書風氣……如此,只要教師以主動、積極、奉獻的心去面對山地教育諸問題,才能解決山地教育主客觀問題,而發揮教育本身應達的功效與實質效果。因此,山地教育的更有效益與得失,「教師本身」當憑著良心省問自己的付出,只怕的是「教師本身」先入為主的觀念,托辭於因為是「山地」之「歧」見而在職責,教學……等上「偷工減料」。最後,林立委憑著他熱衷誠信之基督信仰,引用聖經說: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一路上,久久令己感動的默然與默認-「教師本身」的服務精神在教育層面上的主導「地位」,實際上即是迎刃與避免人為問題之主觀主宰者。

經驗~

亦猶記得──

來義國中田政美校長在演講會上曾經陳痛地指出:「山地教育問題最大的問題,即在於「教師本身的盡職與否之服務精神……。」不免與林主委的觀點不謀而合。山地籍省府委員華加志先生,亦語重心長的據自己曾為人師的經歷和身為目前身份之所見所聞指出:「山地學生在知識、品德……的灌疏和陶冶,正負面影響之根源-係「教師本身」之勤惰,習性……等服務精神,往往影響了對山地教育文化使命與學生品質的「正」「負」功能……。」也因此,「教師本身」因素,往往也能影響山地村民對山地教育的信心(在此不論及家長關心學校的正反面影響)。

近年來,山地學校的逐漸減班,除了山地社會因社會結構的變異,人口向都市謀生與遷居,和政府實施節育政策的績效外,家長對於山地教育的不信任感與對教育實質意義的偏失價值觀念,而導致成將子弟就近於平地學校就讀,亦是因素之一。然而,我們也當認為與相信,任何事情絕非絕對的-

據筆者從鄉人與從事教育者之傳聞,得知自田政美校長掌理來義國中校務後,學生升學率達「省中」的突增,使得學生家長意願子弟直入當地國中的「就學率」,亦相隨的提高。另有萬安國小的蘇允棟校長辦學令家長「刮目相看」,心甘情願的將自己子弟從平地學校轉回原鄉就讀。

聞此種種,對於山地也如平地漸趨流形於「越區就讀」的現象,而因「教師本身」能扳回山地教育評價的「劣勢」挽回「教師本身」(特別是被越區就讀的學校)的尊嚴,所付出的職責與服務精神,怎不令人振奮感動與欽佩,雖然,我們不否認環境的影響力及重要性,但,我們當更堅信「教師本身」服務精神的積極、主動、奉獻……之主導力,就是超越山地教育「障礙」的不二法門。

感想~

然而,由於山地學生在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從事教育上於心力與精神上的付出,更顯得出從事山地教育的辛勞。但,由此對於教師也更能考驗出身為人「師」表範(所謂之「師」)之「愛」(愛愈深,付出的誠心亦愈多)有多少?以能深省與激勵進而期許自己,在山地特殊的地域,環境,人文殊異背景,以教育愛,發揮「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精神。畢竟,教育本身的目的,決非是在於「分數主義」,「升學主義」或為「名」成就…但是,如何更能有效地藉著教育專業知能和服務精神,充分發揮山地學生個別之潛能,是教育學生當有的理念與責任。

同時,除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之外,相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雄志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山地教育甚而是二分耕耘,一分收穫之艱辛)的觀念,主導山地教育在主客觀環境與人為因素之問題的「扭轉乾坤」導利者。相信,山地同胞對山地教育的「信心危機」,必然是「橫掃無遺」,「良師興邦」必也能實現於山地社會。

我們認為,不怕自己在教育專業上是否全能,而只怕個人服務熱忱奉獻了多少?是否足以讓我們問心無愧的面對已成人的「學生」呢?若,仍以師製造種種由己而發的人為教育問題,或以先入為主冷漠歧見於「山地」教育的功效,與偏差於「山地」次等級之要不得的觀念,都是直接間接影響服務精神的因素。不止如此,也已違於從事教育的宗旨與精神,與背於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之精神矣,何遑論為人「師」而有辱於「教師本身」?

實現~

有時候,自己常想著一個從事教育者最大的原動力與影響力到底為何?──而因著教育愛深受吸引與感動──這份愛即是存底於生命心靈中的熱切,只知施予而不知回報,只問耕耘而不問人間「功」「利」收穫,只知執著於人性真理的闡揚,而非隨波逐流於價值更易的名利是非,因為若沒有了愛,我們就不能體會教育「人」最崇高價值與值得喜悅的是什麼?否則,教育目的與功能極易受到「污染」,而予學生是變異的「教育」,違損人與社會的價值觀。而這份愛的實現給予,我發覺就在於平時教師給予山地學生。

──在學生作業簿,作文簿……字裡行間毫不吝嗇的激勵評語,使學生因此之鼓勵,自然地更引起奮勉。

──對學生在知識學問上,耐心地給予以最淺顯而達意的表達方式傳授,使學生對追求知識學問促進信心與興趣。

──在操場上的同遊戲,融入於學生天真無邪的笑呵聲;與學生勞動服務同汗流夾背,共享「完成」之成就感;與學生共進營養午餐同享聚餐之怡情;……而使學生體會老師亦若父母,以增進師生關係而益於師生間各方面角色的溝通。

──在人性的薰陶,於教育各不同的角色裡,給予「人」的尊嚴,使學生在教育裡深感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繼而培養其高尚的情操與人格,以致在社會「肯定」,「接納」自我,建立起人性尊嚴的自信心,以摒除山地同胞在社會對自我的「障礙」。

0519- 1

ts2

ts10

ts1ts11ts14ts12

※賴約翰平面媒體刊文轉製數位網頁系列文-延伸閱讀※
排灣階級文化之再思另一種原舞 山胞賴約翰不等於原住民滋膏他們原住民哪!原住民為何不知─回應教會與社會
紀念日‧活動‧母語
說故事的技巧 南區山地主日學事工成果觀摩會序掃瞄南區山地主日學教師參加山地主日學校長營來吧!我們起來建造監所配搭事奉感考前該不該減少聚會?不敢當種眾謝飯,怎麼辦?–「蚊叮」的逼迫聚會遲到的省思–遲到事小? 山地教育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