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上的文學獎》4月30日報名截止

《本文與伍麗華網誌-愛在屏東同步》
1在推動母語的過程中,許多人常常碰到一個挑戰,「為什麼要搶救母語,對課業不但沒幫助,也會削弱競爭力!」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不但對課業有幫助,也會帶來競爭力。

然而,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謬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原因很簡單,少數容易被擱置,非主流容易流於次等、劣等、矮人一等。

事實上,語言之所以珍貴,在於它是人類重要資產。語言承載著該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不了解該語言,也就無從了解該族群。語言的消失,意味著族群的滅亡。

我舉一個排灣語的例子。

取小米穗這個動作叫venetiljaq(動詞),字義是用手強行摘除離開母體,引申為「剝奪」。

取下小米穗之後,那些留下來的莖葉叫qineqavan(名詞),字義是扛在肩膀上,意思是「對不起土地,跟你搶食物」,引申為「被強奪了」。

取下的小米穗捆紮成一束後,把小米梗切齊的動作叫semupala(動詞),字義是把你的的羽毛剁掉不能再飛,引申為「屬於我了」。

從這些字義,不難理解人與「植物、動物、土地」,是採取一種生命互動的世界觀,因此收穫之後會有一個「masalut(安魂)」的儀式,一般稱之「豐年祭」其實是錯誤的理解,稱之「收穫祭」也不完全正確,嚴格來說應該是「生命祭」—-感恩你(植物/動物/上蒼)讓我飽足。因此辦理儀式安魂、謝恩,結束後眾人再同樂飽足一頓,慢慢就演變為一種祭典。

試問,當我們直接用華語文的「取穗」、「莖葉」、「切齊」、「豐年祭」書寫,你有辦法體認排灣族對待生命、事物的看法嗎?你有辦法真正理解你身邊的排灣族朋友嗎?

同樣的,如果你理解的價值不夠多元,面對多元族群的社會,你有辦法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說到底,敬請支持各種語言推動,我手寫我口,趕快去寫嘍!如果你也認同,趕快轉傳嘍!

https://www.pthg.gov.tw/planibp/News_Content.aspx?n=C81DA793E5A10118&sms=E438CE7AE37928E2&s=76097FE630C612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