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輕盈的富足

●作者:蔡愛蓮(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

攝影:蔡愛香/南世教會幹事

攝影:蔡愛香/南世教會幹事

參考經文:《 傳道書2章1~11節》
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我盡情享受,不受拘束。我從自己的辛勞得到快樂;這就是我的酬報。可是,當我回顧自己的成就,思想所付出的辛勞,我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捕風;太陽底下的一切都沒有益處。(傳道書2章10~11節)


傳道書作者在第1章感嘆,人很努力追求知識與智慧,但最後也是虛空。接著第2章一開始則用反觀思考,自言自語說:「來吧,試一試享樂。來享享福。」用最消極的方法面對生命:「為追求智慧的心願所驅使,我決心藉酒自娛,尋求快樂。我想,也許這是人生在世的短暫歲月中最好的生活方式。」(3節)可以想像,作者用盡其王室資源大興土木,建造最豪華氣派的房子、擴增庭院果園、積聚君王的金銀財寶、擁有無數嬪妃,隨心所欲,真是人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甚至,作者說:「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我盡情享受,不受拘束……」(10節)最後,作者卻嘆道:「我領悟到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捕風;太陽底下的一切都沒有益處。」(11節) 


已故的美國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是近年為人熟知的成功人士,但他雖擁有許多財富,卻付上厚重的生命代價,僅享年56歲。根據《自由時報》網路新聞,臉書粉絲頁SHOOT AND CHOP曾推出「史蒂夫‧賈伯斯(他死前的最後一段話)」影片。片中顯示,賈伯斯在商業世界達到巔峰,在別人眼裡,他的生命是成功的縮影。但除了工作,他卻少有快樂,財富只是他生活中習慣的現實。當一個人躺在病床,回想自己的一生,才意識到那些讓他得意的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之前毫無意義。片中呈現,上帝給人類感官,就是要讓人感受心中的愛,而不是財富帶來的幻想。儘管生命中贏得財富,人卻不能帶著離開,只能帶著記憶中的愛,那才是真正跟隨人的財富,讓人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賈伯斯的一生與傳道書作者所述不謀而合──擁有世上很多財富,卻無法得到真正的富足,反而付上厚重的生命代價。保羅曾說:「你們已經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是富足的,卻為了你們的緣故使自己成為貧窮,目的是要你們由於祂的貧窮而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8章9節)願我們因為認識主的恩典,而得到輕盈又實在的富足。

默想:
想想除了錢財本身,上帝還給了我們什麼其他的富足呢?

祈禱:
親愛的主上帝,祢創造了天和天上的萬象,創造了地和地上萬物、海和海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祢手所造。求祢幫助我們明白,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祢所賞賜,而甘願獻上為祢所用。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本文轉載自:每日新眼光讀經
2018年7月3日(星期二)

兩種智慧


●作者:蔡愛蓮(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

攝影:蔡愛香/南世教會幹事

攝影:蔡愛香/南世教會幹事

 參考經文:《 傳道書1章12~18節》
我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大人物,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麼,知識是甚麼。」我決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識和狂妄。但是,我發現這也是捕風。(傳道書 1章16-17節)


這段經文,作者直接用第一人稱表明自己的身分,如12節「我是傳道者;我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13節「我決心」、14節「我觀察了」、16節「我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大人物」、17節「我決心辨明」、「我發現」…有力的動詞,形容人生。作者所羅門以自身的親身經歷闡述並說服讀者有關人生意義的議題。我們自然會連結所羅門要接任父親王位時與上主的對話;「當天晚上,上主在夢中向他顯現,問他:「告訴我,你要我賜給你甚麼?」(列王紀上3:5)時,所羅門沒有其他的要求,只求上主給他智慧。(上主)就對他說:「因為你沒有為自己求長壽,求財富,或求消滅敵人,卻求明辨的智慧,好公正地治理人民,我願意照你所求的給你。我要賜給你一顆聰明和明辨的心,是前人所沒有的,後人也不會再有。(王上3:10-12)。甚至,提到「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要聽神賜給他智慧的話」(列王紀上10:23-24) 。
排灣族語對「知識」(kinljangan)與「智慧」(puvarung)有完全不同的說法與理解。「知識」(kinljangan)純粹是經過學習得來的認知與經驗;智慧puvarung,是由varung(內心)加上pu(放..或擁有..)兩個字根組成的字;智慧puvarung字義是包含自己學得的認知還有從內心而體悟、付上心意的認知。所以當我們說這個人很「pu-varung」(有智慧)時,是指這個人處理一切人、事、物,擁有心靈的通融智慧。
傳道書中作者強調兩種不同的智慧,就是作者用鮮明字眼強調「探求」、「考察」、「觀察」「辨明」對尋求智慧有力的行動。也在「我是一個大人物,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麼,知識是甚麼」(1:16)。無論是一般如推理、哲學的知識,或因著祈求神得賞賜的智慧,作者在在強調他發現這一切也都是捕風。兩種智慧如果人沒有從神來的永恆觀點解釋生命,一切真的就是捕風了。

默想:如何將所有學習得來的知識,和使人通融、看得更遠的智慧,都屬於神呢?讓人因你的兩種智慧可以蒙福蒙恩?

祈禱:全智、全能、全備的主上帝,幫助我們認識生活中的兩種智慧,並努力追求兩種智慧,使自已更能明白神對自己生命的永恆計畫。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本文轉載自:每日新眼光讀經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無憾的虛空


●作者:蔡愛蓮(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

攝影:蔡愛香/南世教會幹事
攝影:蔡愛香/南世教會幹事

 參考經文:《 傳道書1章1~11節》
傳道者說: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人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什麼益處?(傳道書1章2~3節)

傳道書是屬於智慧文學,和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等同屬性;智慧文學作品大都是以格言、警句、比喻、詩歌、讚詞等表述,從不同的年代、不同作者之生命經驗,探討人生最終的意義。而傳道書中整章幾乎都是以「虛空」為題的,如第1章2「傳道者說: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
乍看之下,也許我們會以後,本書的作者是個對生活失望的消極者,或者是對世界不存有盼望的厭世者。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傳道書在本章1節就擺明作者的身份為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是世襲的以色列君王,是擁有世界榮華富貴及權位的人,在走盡人生、在生命的最後提出自己的辯證,說明生命終究是空虛還是空虛。
傳道書作者用大自然熟悉的元素,說明人生不變的時序如:太陽升起與沉落,風向南又向北,江河都是流入大海,但是大海從未滿溢…。強調一代又一代的人類歷史循環,最自然不過的定律也這樣,人的生命來了又走了。而世人卻常常放大自己的自身經驗,以為自己擁有的一切,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或自身的好運;作者卻提醒人的生命短暫,生命中的家庭、學習、工作、玩樂、沒有永遠的價值;生命也不受人世間努力的影響,太陽底下人終其一生勞碌努力的,也沒有甚麼好處。也許有人會為了自己可以留名、讓後人紀念;作者更殘忍地指出,「往昔的事沒有人追念;今後發生的事也沒有人記住。」(1:3)
可以說人一生中的一切是空虛,人肉眼看得見、手握的一切都是空虛的;唯有人認清自己的一切有限,謙卑將自己的生命交給賜生命的主,讓生活的任何處境,都屬於神;認清宇宙中不變的規律是無法從世界帶走甚麼,讓生活的勞碌與創造生命的主有連結,讓空虛的人生成為無憾。

默想:檢視自己的生活終極目標是否與賜生命的主有連結?如果一切都必須放下,所做的一切也不會有人記得,我應該要如何建立無憾的人生?

祈禱:從亙古到永遠不變的神,愛我們的主上帝,感謝祢在這個一代又一代的歷史中,讓我們有機會認識祢,在世界一切都要過去的當下,我們可以因為歸向、順服真神而生命有意義,使我們擁有無憾的人生。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本文轉載自:每日新眼光讀經2018年7月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