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繪本《熊鷹羽毛》發表 認識排灣族文化和語言之美

◆報導媒體: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報導記者:林婉婷
◆日期:2023年8月2日
.
【林婉婷屏東報導】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在這個重要的日子,一群長輩與兒童聚集在Payuan(排灣)中會Tjavatjavang(達瓦達旺)教會,聆聽教會牧師Ljumeg Patadalj(蔡愛蓮)在新書發表會中訴說繪本《熊鷹羽毛》(qadris)的故事。這冊繪本為Ljumeg Patadalj與傳道師Aruai Patadalj(賴佳安)第二度合作,前者寫作、後者繪圖,並請傳道師Ljeljeng Patadalj(蔡愛香)協助校對,內容呈現排灣族的階級與婚姻制度、狩獵與生態倫理等文化價值,於今年7月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前往報導原文 https://tcnn.org.tw/archives/174193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轉載】聽故事 抄聖經 Tjavatjavang教會傳福音與文化


◆報導: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報導日期:2020/3/24
◆記者:林婉婷屏東報導
◆本文於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網址:
https://tcnn.org.tw/archives/67277?fbclid=IwAR3ia7W3-BG89Z1yMAnuz3nxlrh50hecxImacc1ulJ3MwOz0ibfH3Udqeoo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屏東報導】今年為Payuan(排灣)中會Tjavatjavang(達瓦達旺)教會設教70週年,教會特別為此設計7項獻禮,其中包含手抄族語聖經;3月22日上午場主日禮拜後為團契禮拜時間,各團契帶開手抄聖經,教會牧師Ljumeg(蔡愛蓮)則前往兒童主日學說繪本故事,該日下午場禮拜後,三地門鄉母語推行委員前來講授族語課。弟兄姊妹們將時間與心力獻給上帝,在優美族語聲中、於教會渡過整個禮拜日。 …..閱讀原文請至: https://tcnn.org.tw/archives/67277?fbclid=IwAR3ia7W3-BG89Z1yMAnuz3nxlrh50hecxImacc1ulJ3MwOz0ibfH3Udqeoo

 

 

蔡愛蓮牧師榮獲第6屆原住民族語文學獎

●本文為「台灣教會公報」報導 https://tcnn.org.tw/archives/41016
2018年8月23日

(相片提供/蔡愛蓮)

(相片提供/蔡愛蓮)

【林婉婷採訪報導】2年一度的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獎今年邁入第6屆,本屆入選作品共有30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蔡愛蓮繼第5屆之後,今年以南排灣族語翻譯安徒生兒童文學名著〈國王的新衣〉(vaquan a itung nua mamazangiljan)再度入圍,並在母親與手足的陪伴下,出席8月18日於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區湖畔講堂舉行的頒獎典禮。

(相片提供/蔡愛蓮)

(相片提供/蔡愛蓮)

〈國王的新衣〉幾乎每個人耳熟能詳:傲慢的國王穿著「只有聰明人看得見」的華服、實際上是光著身子上街巡視,百姓礙於國王的權威不敢多言,最終有個單純的孩子揭穿國王被欺騙的真相;故事點出「切勿自以為是」的寓意。

蔡愛蓮表示,當初選擇這篇故事進行翻譯,是因為排灣族也有階級制度,在意境營造與轉化的想像上更為有趣,故「國王」是以南排灣族語「頭目」(mamazangiljan)做翻譯;且不少傳統原住民族口述故事來自頭目家族,而翻譯〈國王的新衣〉則提供平民角度的故事觀點,對習慣傳統故事的族人而言是種突破。另一方面,現代人使用「國王」一詞也可廣義視為掌握權力且自大的人,搭配〈國王的新衣〉故事本身的揶揄意味,也能啟發讀者省思。

與安徒生童話一樣,排灣族也擅長在故事裡隱藏人生教導,蔡愛蓮舉例:排灣族琉璃珠串項鍊分短頸鍊與長鍊,每顆琉璃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如長鍊中有一顆珠子稱作makacaingaw(俊傑之珠),故事是一對相愛的青年結婚生子,孩子卻是「柚子」,部落的人譏笑他們是「柚子父母」,於是夫妻將孩子藏匿在箱子裡。但是過些日子,柚子旁出現很多makacaingaw,那些珠子化成人的手腳並與柚子連結,最後柚子成為「男孩」,男孩長大後俊美又智慧,成為受到敬重的人。這個故事傳達不得輕看自己也不能看不起別人的道理。

蔡愛蓮提到,翻譯文學的困難在於文化差異,使得有些詞語難以找到相對應翻譯,有時甚至要創詞。例如童話故事常出現馬車,但排灣族沒有馬車,就必須創詞,且創詞也考驗翻譯者的表達是否符合「信達雅」原則。參與族語聖經翻譯的蔡愛蓮也將經驗融入文學翻譯,「聖經翻譯的基礎能增添我的自信,更能掌握文字的應用。」而同在族語聖經翻譯的夥伴與前輩,也都是她請教與討論的導師。正如族語聖經翻譯時,人名地名等會採用原文音譯,蔡愛蓮入選第5屆原住民族語文學獎的翻譯作品〈灰姑娘〉就是以Sindirilla表示。

雖然這一代的部分成人或許因為對英文不熟悉,而不能習慣原文音譯,但考量到英文教育普及,現在的孩子們長大可以讀懂,所以原文音譯在教育傳承與保持原意上有其重要性。且根據族語聖經翻譯經驗,翻譯時除中文譯本,也會參考英文本和原文本(希伯來或希臘文),排灣族語文法與英文或原文文法反而更接近。

南世教會也很重視兒少母語教育。除了拼音教學,從幼稚園到國小課輔班,小朋友們都要背誦母語主禱文和使徒信經。蔡愛蓮回憶,主日學去部落探訪時,小朋友們以母語主禱文為長輩們禱告,長輩們聽到熟悉的語言,都感動流淚,這對孩子們學習母語也是很大的鼓勵。教會也設法多使用母語,例如主日禮拜程序單以華語和排灣族語雙語呈現;約5、6年前開始,講道後請小朋友母語朗讀一句經文作為信息分享的回應;家庭禮拜時也會多多使用母語讀聖經。

(相片提供/蔡愛蓮)

(相片提供/蔡愛蓮)

蔡愛蓮的願景是南世村成為人人使用母語的部落。她強調母語教育需要全教會與全部落共識,雖然華語溝通方便快速,但還是要積極建立母語溝通機會。例如小孩子幫家長跑腿時,家長與商家都可以使用母語與之交談,增進小孩子的母語實際應用能力。「家庭」是母語學習的第一現場,蔡愛蓮特別感謝母親的栽培,並堅持在家裡就要說排灣族語,營造母語學習環境,「幸好媽媽是個堅持說母語的人,原住民族語文學獎應該頒給她。」

今年度原住民族語文學獎入圍作品30篇,有不少來自尚未被認證的族群,例如道卡斯語、巴宰語、噶哈巫語等。蔡愛蓮笑稱自己已是老手,樂見更多年輕人投身族語文學領域。過去不少長老教會牧長也是獎項入圍常客,例如第1屆受獎牧者是吳明義、林清盛、林約道、林茂德,第2屆有林約道、顏約翰、賴阿忠、林清盛,第4屆為顏明仁、余榮德、星・歐拉姆等人。然不論是牧長親自執筆書寫母語文學,抑或在教會藉由事工推展母語教育,長老教會應持續投入保護母語相關運動,亦是完整台灣族群文化多元。

接取心靈清泉的竹片


◎蔡愛蓮(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

在沒有自來水系統、沒有水管的部落,家家戶戶幾乎都是用竹子切半、將竹子內的竹節挖除,再把這些剖半的竹子一根接著一根,從山上某個山泉水源處,把水引到各人的家裡使用。由於竹片是半露天的,常常會因為樹上掉下來的落葉而塞住水流,或者因為固定用的雙叉木頭架子倒下使竹管移位而停水,所以幾乎需要天天巡視水源,才能確保每一天有乾淨、清澈的水可以飲用和使用。
上帝的話是我們生命的清泉,每一天清晨的《新眼光讀經手冊》,則成為接取清泉的竹片,在忙碌又紛擾的現代生活,讓人有效運用時間,藉著簡短的新眼光信息來閱讀上帝的話、默想、禱告,成為擦亮靈魂的方法。
《新眼光讀經》的內容,也許很難滿足全台灣弟兄姊妹不同的需要,但可以同步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不同生命經歷,與眾弟兄姊妹共同使用同樣的聖經節靈修,有其特別的意義。《新眼光讀經》的安排是有系統的,可以在幾年內將新舊約聖經讀完一遍,值得鼓勵弟兄姊妹完整閱讀新舊約聖經,作為信仰實踐的挑戰。新眼光讀經推動20年來,讀本都是免費索閱自由奉獻,是個實惠的靈修教材。因此,我們教會很推崇使用《新眼光讀經》,期待每個弟兄姊妹都能用現有的讀經教材建立個人靈修生活。為了可以檢視、彼此督促個人靈修進度,也鼓勵弟兄姊妹把同樣的經文運用在生活中,並提出個人生活信仰見證分享,教會亦鼓勵團契於聚會或週三祈禱會時使用《新眼光讀經》,使大家能更多思考、分享上帝的話語。
為了更普及化靈修生活,讓在外求學、謀生的弟兄姊妹,也可以與部落教會的家人有信仰上的連結,本會有青年執事同工 鄔米固定每天清晨就轉貼台灣基督長教會總會網站的新眼光讀經當日信息內容,藉著臉書、LINE分享,方便弟兄姊妹隨時都能靈修並談論信仰的議題。
甚至,排灣中會有一位教會長老何正雄,在教職退休之後,運用他的時間與使用電腦的能力,每一天將新眼光的內容,隨當日分享的內容故事,配上故事中相關圖片,製作成Power Point有聲簡報內容,並分享給很多弟兄姊妹每日靈修使用,讓新眼光讀經有圖、有配合信息的音樂檔,讓新眼光靈修成為有畫面、有聲音的多元靈修材料。這位長老這樣無聲、無償地服事也將近10年之久了,期待每個讀者也可以立志「我一生一世要感謝祢;我要舉起雙手向祢禱告」(詩篇63篇4節),使心靈清泉源源不絕。
本文刊載於台灣教會公報週刊2018年6月25~7月1日/3461期 15版(特別企劃)
新眼光內容:https://tcnn.org.tw/archives/3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