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的使命/玉神信徒神學班課程第二次<屏東區>

蔡愛蓮臉書同步】

◆排灣中會信徒神學班第二次上課與學生合影(每周四晚上7:30-10:00於三地長老教會)-聖經文學與排灣族文化素材(實踐神學)/蔡愛蓮 牧師

排灣中會信徒神學班第二次上課與學生合影(每周四晚上7:30-10:00於三地長老教會)-聖經文學與排灣族文化素材(實踐神學)/蔡愛蓮 牧師

總是認為文學紀錄是當代基督徒的信仰使命;因為過去的傳統生活是全家朝夕相處,部落族人共同晨曦起身農事,落日共膝閒聊長談,老人家有口傳分享故事的場景。如今,擁有傳統知識及傳說故事的寶藏的老人家,面對不得不向都市移動居住的後輩,老人家也許內心有很多故事,卻已經沒有聽眾的遺憾。
漸漸地,原住民青年想尋根—找回自己生命的淵源;事實上我們的青年要走上國際化,就必須擁有文化主體性,國際舞台在表現的是自我文化的獨特性,沒有文化內涵,沒有語言基礎的民族,就沒有任何立場談國際交流,這也是現今青年的遺憾。
台灣原住民學子,未來必定會極力找回過去傳統的文化、歷史、神話、祭儀等,拼湊散落不全的部落故事。
試想今日原住民原貌早就模糊了,已經失去傳統的生活環境,又急速面對現代化的生活衝擊,我們已經無法回到原點思考傳統的生活方式或各樣祭儀。而夾在過去與未來的關鍵點,當代的基督徒,特別擁有與耆老對話能力的我們,並且可以用文字記錄的族人(約50歲以上的族人),這是我們的當代使命;當用跑100公尺的速度,爬小徑的專注,用打小米的力道,收集、紀錄、詮釋我們的語言與文化,讓我們無愧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