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排灣語 / 文的程度和心得

打這一篇文章是為了整理、直到目前為止,我學了多少的排灣語。

從單字量來看,目前學了不少,譬如說,宗教性的詞彙有:Kama Cemas, Naqemati, tjemaucikel, ari senai, nasi, seljanseljangi a inuli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在教會裡使用且常被聽到的用詞。而除了這些在教會的用詞外,最剛開始學的就是數字:ita, drusa, tjelu, sepatj, lima…等數字,基本上就是一到十,不過,十以上的數字念法就不太熟悉,還有很多要請教的。這當中記得最清楚的莫過於「lima」(五),因為大多數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是以「lima」為「五」、又有手掌之意,所以又習慣稱為「Republic of Lima」(Lima共和國)。

⋯⋯

聽的部分,比起剛認識Vavauni時,北排的腔調跟一些簡單的句子大概是聽得懂了,當然,像耆老和牧師說很快,且講比較深的,我就比較聽不太懂。慶幸到排灣中會後,被派駐到恆春半島,漸漸的對南排的腔調、跟一些用語有稍微比較了解了,真的跟北排差很多,舉拍手作例子,北排讀「cavacavan」;四林這裡讀作「baqebaqan」,完全跟北排不一樣;男人則叫作「alay」,女人叫「aben」,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也答不上來,就是這個村落的人都在使用的。

讀跟寫又是另一個挑戰,「讀」對我來說,有聖經作很好的基礎,簡單的句子看得懂;寫呢,又還在學習排灣語的文法,自己也都有試試看寫一兩句簡單的排灣語句子,像我曾經練習寫過一句話:「a ku nasi mavan a senai nua Cemas.」(我的生命成為上帝的詩歌),這有一點點是亂寫,但是就是照著自己學習的經驗來試試看,不對了,再修正。

接著,談到排灣文的構詞,其中最大的特徵就是語言學家常提到「詞綴」(affix)。排灣文的「詞綴」可以改變一個文句的想要表達的意思,舉例來說,「sengseng」是字根,表「工作之意」,在字尾加上「詞綴」-an,就會變成「sengsengan」(也是工作之意,但是用法不同);若是又在前面加上了前綴詞kipu-,成了「kipusengsengan」,就是在「事奉的意思」,後來這個詞就普遍在教會使用了。

從語法來看,有一些人會說,大多數是以動作開始,確實是如此;不過,我發現在一些表達上,特別是祈禱文,又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像是這句話:「su pinapupiculan amen tu tjiniyak amen a nia Cemas」(上主你賞賜能力並引導我們)。這個語法的問題,我還在深入了解,也是我目前一直在關心的。

有時在面對南島語學習時,我有時候不太喜歡語言學家這樣的分類,近日跟語言學研究者的相處,在與談中,往往覺得好像有一點點的落差跟失望,感覺他們忽略了過往許多在地教會機構的牧者和宣教士的努力,或其他耆老曾經做過的研究和成果,其實他們也有語言學的基礎跟實力。就我而言,我很喜歡語言學,也透過語言學學習了幾種語言,並也做過相關的研究。語言是要用來溝通的,告訴人那麼多的學術術語,並不能幫助他學會一個語言,我自己覺得並非每個人都要作語言學家。當然,語言學的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整理出一些規則;但是,我總覺得那不是絕對的,排灣語/文是山林的語言,是傳遞族人跟大地之間的橋樑,怎麼可能被關在研究室裡,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呢?這只是我一點點的心得,也是日後要努力的方向,我喜歡排灣語,也喜歡做些研究,無非是希望能把排灣語學好。

【本文於本人臉書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