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01.牧會行撰

各類所見所思

致我們的青春

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應該是國中吧!想不到我們真的認識這麼長一段時間,到現在還是會覺得你怎麼當初跑去念神學院了?!(雖然我自己也是)
看著妳在主裡的誓約,想到之前去妳實習教會-北里看妳、甚至是去探訪妳在鳳原教會牧養的情景,主一步步的帶領妳,有著說不出的感動在這樣神聖的時刻裡。
看著妳這幾年被病痛纏身,真的很不捨!但卻在這當中看見神的恩典如何與妳同在。
謝謝你在我跟記剛受派到恆半的時候第一個來看我們,還帶著當時還是支會的大坵教會來給我們打氣、給我們鼓勵。在教會的禾場中,很多話不用說太多。我們各自忙碌,互相牽掛。反而更是期待每一年中,我們聚會的時刻,可以暢所欲言,毫不保留。
謝謝上主,生命有妳真好!
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一起加油。

MASAN BUKSI TI RII-燈光漸暗時,總在微小之處看見妳的身影

看著禮拜前工作人員正在默默的預備一切,所有的記憶突然湧進心裡。因為你總是在穿梭在每個不同教會聚會場合中不停地忙錄,不是叫人做事,而是親自下去做,深怕有一些小細節沒有注意到。而今天是你的日子,看著你坐在台下,心裡想終於你可以好好坐下來享受這禮拜的進行,就為此感謝我們的上主,雖然不知道你心裡面是否又會掛慮哪個沒做好之類的(當然是以你的標準)。
我自己曾是個迷途的羔羊,但再回到教會的大家庭時,發現有一個熟悉的你一直在這,讓我瞬間安心。在我和記剛還是窮神學生時,毫不猶豫的跳下來協助我們預備南神的婚禮。很多愛的感受都在你的行動中表露無遺,真的謝謝你。
當然,最喜歡的莫過於和你一起為原住民的議題出席一些重要的場合。我想那是你心中的痛,也是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說這麼多,只是想告訴你,你已經準備好了! 誠如今天主委的分享「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 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1:9)。
以後雖然我們就真的是分別在台灣的極二端,但歡迎賜教,我和記剛都很樂意陪伴你。
DSCN3347

真的是「生命教育」了!

今年初開始在長樂國小上月光天使班,但大都著重在英文教學。而5月來攪局的疫情,使得我們還來不及和長樂國小的小朋友道別,就結束了我們的緣份。但主總是有祂的美善的安排,教會長老秋香謝秋香的女兒-楊萍老師終於回鄉服務,這對我們來說,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因此,又再一次牽起我們和長樂國小的教學之路。不過這次,是真正要來上「生命教育」了。
這對我們倆個菜鳥傳道師真的是一個新的嘗試,問了許多北排教會的教學方式,不難呈現主日學教學的風格。但心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疑問-我們這裡都是拜拜的耶!敬拜讚美、主日學、耶穌、撒旦、聖經等一些教會使用的字詞,對他們來說可能顯得陌生。好在終於從北葉教會牧師問到一個較為中性的教材「為生命加分」,提供我們在備課中的材料。
生命教育課程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個新的嘗試,對長樂國小更是。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長樂國小第一次實施生命教育課程,在上完第一堂課時,校長很認真的告訴我們「以後不只我們小朋友要上,連老師也要一起上課」,瞬間血壓就上升。但校長的美意是要來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孩童的秩序,以減輕我們二位菜鳥傳道師帶全校學生 的壓力。願主賜下恩典及力量,將祂美善的力量成為在地長樂的福份。
 2

謝謝你成為我們的父親

親愛的老爸,父親節快樂!去年的這個時候你還在病床上,而如今你已經在天家了。而我還在這個你服務20年的恆春半島上,我們像是傳承般地陪伴及享受半島的風光明媚。直爽的南排個性,讓我可以很真實的作自己。有時也會遇到你那做長老、做村長的朋友,嘗試從他們口中找你的記憶。你走後,我們一切都好,雖然有疫情、又有天災,但我們更有在主裏的真實平安。然而,比較可惜的是我和記剛的寬度依然沒有減去,原以為會過度思念你而茶不思,飯不想。看來是我想太多了⋯⋯當然,也是避免未來再相見的日子,怕你會認不出我們!總而言之,謝謝你,謝謝你成為我們的父親,也看見做父親的榜樣,期待未來再相見!
愛你!
— 覺得感恩──和蔣記剛,在恆春半島

.
◆延伸閱覽排灣中會作品彙集 ///http://paiwan.com.tw/vaqu20/?tag=Portfolio

4

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父親節

【本文於本人臉書

父親節的前夕得知爸爸住院的消息心裡實在很難受!況且我們住在100公里以外的恆春半島山區。那時才能真的體會到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心境。
爸爸不太會表達身體上的不舒服,總是很幽默的掩飾一切。希望我們不要有所顧慮讓我們可以在外面往前衝。
記得要念神學前向父母表達我的意願時,媽媽一時很難接受,倒是爸爸一口就答應。他只是覺得我總是上三不五時就往教會跑,不知道在熱衷什麼,但他卻在這個時候助我一臂之力,讓我可以義無反顧的走向神的道路。⋯⋯
在父母送我至神學院門口的時候,我跟上帝禱告求祂保守我的父母,謝謝他們這32年來的養育之恩!因為我知道接下來我能陪他們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了!
如今得知爸爸生病的消息,心裡有許多的dakudain,但我知道天上的阿爸父必會守護著他!

#媽媽蔣玉英還是要休息吧!
#vusamLjavaus Ljaliegean辛苦了!
洪志賢Father…..fighting!!!
洪琳雅晚上輪班辛苦了!

 

我的排灣語 / 文的程度和心得

打這一篇文章是為了整理、直到目前為止,我學了多少的排灣語。

從單字量來看,目前學了不少,譬如說,宗教性的詞彙有:Kama Cemas, Naqemati, tjemaucikel, ari senai, nasi, seljanseljangi a inuli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在教會裡使用且常被聽到的用詞。而除了這些在教會的用詞外,最剛開始學的就是數字:ita, drusa, tjelu, sepatj, lima…等數字,基本上就是一到十,不過,十以上的數字念法就不太熟悉,還有很多要請教的。這當中記得最清楚的莫過於「lima」(五),因為大多數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是以「lima」為「五」、又有手掌之意,所以又習慣稱為「Republic of Lima」(Lima共和國)。

⋯⋯

聽的部分,比起剛認識Vavauni時,北排的腔調跟一些簡單的句子大概是聽得懂了,當然,像耆老和牧師說很快,且講比較深的,我就比較聽不太懂。慶幸到排灣中會後,被派駐到恆春半島,漸漸的對南排的腔調、跟一些用語有稍微比較了解了,真的跟北排差很多,舉拍手作例子,北排讀「cavacavan」;四林這裡讀作「baqebaqan」,完全跟北排不一樣;男人則叫作「alay」,女人叫「aben」,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也答不上來,就是這個村落的人都在使用的。

讀跟寫又是另一個挑戰,「讀」對我來說,有聖經作很好的基礎,簡單的句子看得懂;寫呢,又還在學習排灣語的文法,自己也都有試試看寫一兩句簡單的排灣語句子,像我曾經練習寫過一句話:「a ku nasi mavan a senai nua Cemas.」(我的生命成為上帝的詩歌),這有一點點是亂寫,但是就是照著自己學習的經驗來試試看,不對了,再修正。

接著,談到排灣文的構詞,其中最大的特徵就是語言學家常提到「詞綴」(affix)。排灣文的「詞綴」可以改變一個文句的想要表達的意思,舉例來說,「sengseng」是字根,表「工作之意」,在字尾加上「詞綴」-an,就會變成「sengsengan」(也是工作之意,但是用法不同);若是又在前面加上了前綴詞kipu-,成了「kipusengsengan」,就是在「事奉的意思」,後來這個詞就普遍在教會使用了。

從語法來看,有一些人會說,大多數是以動作開始,確實是如此;不過,我發現在一些表達上,特別是祈禱文,又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像是這句話:「su pinapupiculan amen tu tjiniyak amen a nia Cemas」(上主你賞賜能力並引導我們)。這個語法的問題,我還在深入了解,也是我目前一直在關心的。

有時在面對南島語學習時,我有時候不太喜歡語言學家這樣的分類,近日跟語言學研究者的相處,在與談中,往往覺得好像有一點點的落差跟失望,感覺他們忽略了過往許多在地教會機構的牧者和宣教士的努力,或其他耆老曾經做過的研究和成果,其實他們也有語言學的基礎跟實力。就我而言,我很喜歡語言學,也透過語言學學習了幾種語言,並也做過相關的研究。語言是要用來溝通的,告訴人那麼多的學術術語,並不能幫助他學會一個語言,我自己覺得並非每個人都要作語言學家。當然,語言學的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整理出一些規則;但是,我總覺得那不是絕對的,排灣語/文是山林的語言,是傳遞族人跟大地之間的橋樑,怎麼可能被關在研究室裡,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呢?這只是我一點點的心得,也是日後要努力的方向,我喜歡排灣語,也喜歡做些研究,無非是希望能把排灣語學好。

【本文於本人臉書

<小型教會-土地篇>—一千公里的守護!

夜深了,感謝主,我們終於回到教會了。然而,此刻的心裡仍悸動不已。昨天主日聚會完,就馬不停蹄的來到桃園聯山教會。這長達一千公里的旅程,就是為了要守護教會的土地,而這也是我們的最後一站-「桃園女子監獄」。
這一行程我們並不孤單,有倆位天使協助我們一起完成。首先,是昨晚等我們到半夜的楊清福牧師。他毫不猶豫的答應要接待我們一行人,讓我們可以脫去疲憊的身體好好休息。並為我們預備豐盛的早餐,使我們更有活力來面對未知的今天。
而接著是在大雨中和我們會面的伍麗華立委,她的到來給我們許多溫暖的力量。在幾個禮拜前,好不容易詢問到立委的電話,還被告知這隻電話她很少會接,但硬著頭皮打了過去。沒想到,她就這麼接了,好像打給自己的家人一般。她是個願意傾聽的人,像鄰家姊姊一樣。在我們特見的過程中,她聆聽長樂教會的故事、被迫遷移的過去及弟兄姊妹的見證,陪伴我們在監獄層層的關卡及流程。
當我們走出這捆綁的牢籠的時,雨停了。我們向上帝祈求,教會土地的最後一哩路,你來完成吧!我們盡力了。
★本文引自作者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avauni.hung 2

原住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 in Taiwan —文化修復是通往未來的路!

1「化解」一直是我們夫妻倆努力的目標,曾經因為我過度的族群意識對他發飆,因為我覺得他沒有辦法理解我的明白。直到他因為婚入進到部落,實際融入部落生活。漸漸地,他開始放下他那太客套的禮貌。
過去,我一直以為我會嫁個原住民或者某國的南島民族。甚至到今天我倆夫妻還是有很大疑問-「為什麼是你?」因為我們都不是對方的第一志願!但很奇妙的,我們在神學院遇見,我們談的不只是神學,還有大量的「文化」議題。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跟我很認真討論原住民文化的對象是一個「白浪」,所以當他開始說起哪個原住民學者的研究時,我帶著輕視的想法看著他,心想應該只是講講吧!因為他講的那些人,都是我老師啊!但上帝的旨意實在是高深不可測的,因為最後,我們結婚了。
前陣子,有一位愛主、單身、帥又高、喜好戶外活動且很愛原住民的朋友,問了一個「我們知道答案,卻不是知道怎麼表達」的問題。就像是你沒有生活在那裡,所以無法理解我們的明白的感受。又好似部落的老人家告訴你,喝保力達可以降血壓,但是你又不敢喝下它。發現我們真的已經不能在文獻上找原住民文化了,而是要進到他們的生活中理解他們的想法。外面很熱烈在談「原住民轉型正義」的議題,但部落最夯的可能是「三倍卷」怎麼領、怎麼用。即便是我們常常在外的孩子,回到部落時,長輩總會說「你是哪家的孩子?」也是試圖幫我們接軌部落的生活,那更何是他族群呢?如果你說要怎麼理解原住民,我可能會說你先來部落住上幾天,再說吧!
然而,很可惜!大家對部落的概念還未完全脫離過去的想像。以來為參加豐年祭就能了解部落的祭典、以為來山林小溪就能理解我們對土地的尊重、以為下過海就能成為真正的海洋之子,但卻忽略了最平談的部落生活。而每一個部落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又會營造不同的部落個性。就以三地門鄉來說,達來部落很多笑話、地磨兒很驕傲(有排灣族首都之稱)、莎卡蘭很愛給人取綽號、安坡的很聽老婆的話、賽嘉男生很會運動、德文的很會拔河、青葉的很團結(因為是三地門鄉境內唯一的魯凱族部落)、馬兒很長老教會及大社長的很原始。這是我們這一代朋友們閒談之間的玩笑話,但可能對上一代的又是不同的感受。那外來者呢?我想又因人而異。
大部份的原住民對「白浪」會有普遍的共同想法,但較為負面消極。這些經驗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而產生的,我們彼此一定是有一起學習過、一起工作過,甚至一起生活過,從每天的相處來認識對方。反之,非原住民朋友也是如此。過去社會的變遷下,大部份的原住民到「平地」是為了要生存!而現今非原住民朋友到「部落」是享受生活!一個是想盡辦法在都市叢林中養家糊口,而另外一個體驗原鄉田野風情。但很有趣的,有時候在了解彼此的過程中,大家就相愛了。但爾後卻也要面對的問題—是否可以被另外一方群體「接納」。
「文化修復是通往未來的路! 」這一句話出現在昨天聯合報內頁的廣告。我雖然還沒有仔細看內頁,但直覺給我就是多樣的面貌,以一個溫柔的途徑接納彼此的不同,共同修復歷史的傷痛,才能一起走向未來。但前提是,不能要求被害者,一定要原諒你。

普世即在地化

臉書同步
普世即在地化 Ecumenism in Local Place上週參加排灣中會的一場活動,突然有位很久不見的kina用很憐憫的眼神看著我們:「你們現在的服事還好嗎?」,「可以啦!」我想也沒想的就回了。結果這位kina 說他們上次來到我們牧養的部落,為我們在病痛的長老禱告。結果我們的長老就告訴他們:「有空來這們這裡啊!為我們的傳道師禱告,他們好可憐喔~」。
但想想如果沒有現在在偏鄉的磨練,真的無法經驗同在台灣這一塊土地,卻有如此不同的國度。不僅跨出同溫層的彼此相顧,更是看到不同的視野,訓練自己的韌性。
最近看宇宙光雜誌的報導⟪偏鄉的真實需要⟫提到一個社區就算再怎麼貧弱,只要那個社區有一個好的老師和一對相處融洽的夫妻,就能讓下一代成為社會的助益,成為偏鄉的需要。當中作者想起耶穌傳福音時,首先看到的是人的需要:得赦免、得醫治、滿網的魚或幾缸婚宴上的酒,耶穌首先滿足這些人的需要,接著更重要的是,將福音傳給他們,因為人在這裡,所以上帝派耶穌來到世上!如果要捐助什麼給偏鄉,真的奉勸愛台灣這塊土地的大家,真實來到偏鄉走走吧!

我們都想效法耶穌、跟隨耶穌,但我們相信那應該不是一直吹著冷氣、吃著大餐,討論著正在受壓迫的人民及地土。祂帶領祂的門徒親自走訪各地探視、醫治及教導,且是真實的陪伴在地。祂親眼、正視底層人民的問題,祂是普世即在地的耶穌,就如同馬太福音25:4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Ecumenism in Local Place
Last week, we had attended an event hosted by Paiwan Presbytery of Presbyterian Church of Taiwan. We met a “kina” (mother in Paiwanese), who gently asked us “is it going well in your ministry?” “Nothing to worry!”, I replied. The kina continued to say that, few weeks ago, she had come to our church, and prayed for our elder who was in pain. The elder told her, “Please come to our place and pray for our pastors. They need much mercy.”
However, if we have no experience of local pastoring, we cannot tru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happened in Taiwan. We cross over our familiar places, broaden our vision, and train ourselves to much possibility.
Recently, I’ve read a report from Cosmiccare, named “The Real Needs from Rural Places”. In this article, it said that even if there is a weak community with poverty, a good teacher and a couple might become a help and serve the needs of community. When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think of Jesus, he said, Jesus takes care of people’s needs at first sight: being forgiven, being healed, full pack of fishes, and delicious wine in the banquet. After fulling people’s needs, the Gospel of God came to them. God sent Jesus to the earth because of people’s needs. I have to say, if anyone wants to donate to rural places, please come and take walk around these places.
We all want to follow Jesus; however, we also know that following Jesus doesn’t mean “staying in comfortable places, enjoying a feast, and talking about people’s suffering and repression”. What Jesus had done is to lead His disciple, pay a visit by foot, to heal the sick, and teach His students. He had watched those in suffering with His merciful eyes. Jesus is truly ecumenical and local. Just as scribed in Matthew 25:40: “And the king will answer them, ‘Truly I tell you, just as you did it to one of the least of these who are members of my family, you did it to me’.”